地学部党工委为增进地学部管理支撑团队交流,为提供更优质的管理服务打好基础,自2019年起,组织管理支撑人员参加专项座谈会等活动。2020年11月22日,地学部党工委组织地学部管理人员走出户外,同时结合“学四史”,开展了主题为“同走愚园路,聆听上海故事”活动,邀请上海“建筑阅读”志愿者、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周培元老师讲解。地学部党工委书记刘婕、地学部办公室主任李俊红、地理科学学院副书记罗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书记路葵、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书记徐蓓丽、河口海岸科学学院副书记童春富及各院系管理人员老师参加。活动从愚园路延陵邨门口出发,一路行走至江苏路,聆听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感受老上海厚重的历史。
地学部合影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愚园路1918年拓路完成,百年来,英雄志士和豪杰文人来到上海,把故事留在了这里。而愚园路,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激荡着许多传奇故事:这里既有着红色革命的足迹,也有民主运动的足迹;既有着谍战往事,也走过许多文人墨客的身影。许多历史事件,都能在愚园路上找到注脚。
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大夏大学首任校长王伯群的住宅,愚园路1136弄31号是一幢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的建筑。1960年长宁区委决定由区少年之家使用,并建立了长宁区少年宫,成为培养下一代的摇篮,并辟为上海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单位。
愚园路1136弄 王伯群旧居
沿着愚园路行走,来到了愚园路1032弄,周老师介绍,这里又称为岐山村,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北临长宁路,占地2.2公顷,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岐山村弄堂宽敞整洁,弄内有类型各异的联体式三层花园住宅和独栋花园洋房,清水砖墙,水泥拉毛是墙面和钢窗、木窗的并兼交融,构成了岐山村建筑群不同质感的视觉冲击。
近现代的岐山村,官宦商贾,文人墨客云集。独栋花园洋房主人多为外籍人士、晚清遗少、军政要员和工商富户。联体住宅户主,多为洋行、金融、房地产等工商企业高级职员和文化知识界知名人士。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先生等曾居住于此。
岐山村
周培元老师讲解
一座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注脚。行走在梧桐树下,聆听周老师幽默的讲解,仿佛把我们也带回风云变幻的时代。古旧的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通过此次“同走愚园路”人文活动,我们探寻了海派建筑背后的故事,切身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