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栋:为城市植入创业创新基因 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12-04

什么因素影响上海的创业创新功能?

政策应该怎样支持科创中心建设?


 

    作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研究领域的专家,这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不久前,他的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创业创新政策支持研究得到上海市主要领导批示,并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


    从2013年起,孙斌栋开始研究有利于促进创业创新的城市特质,并带领着他的团队投身其中。通过全国28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样本计量分析,历时四年,研究出适合中国创业创新的城市特质,并针对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上海创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被赋予这一的艰巨任务的上海,担当了先行先试的角色,以全会形式推出了加强科创中心建设“22条”,其中明确到2020年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到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


    其中,营造更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是建设科创中心的基础。



    “2000年,上海创业精神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首,近些年来,虽然正被兄弟城市迎头赶上,但上海该指标依然在全国城市的前10%之列,并不像我们主观感觉的那么悲观。”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和长处,作为研究者的孙斌栋非常清晰:综合实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优秀人才集聚、国际化程度高、金融体系完善,具有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基础和优势。然而,认清短板何在,更为紧迫。

 

孙斌栋教授

    孙斌栋教授,于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是国内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界的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大城市空间定量研究平台负责人,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分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理事,市人口办决策咨询专家,国家发改委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规划咨询专家。作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其完成的成果曾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和4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在孙斌栋看来,要想提升上海的创业创新的良性生态环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是关键。不过,基于经验认识的泛泛而谈不免要让人打上一个问号。


    他表示,以往研究是定性判断和讨论为主,或者是简单数量罗列,到底是逻辑严密推论还是似是而非的猜测,需要更有支撑力的材料证明。


    为了准确识别影响城市创业创新的真正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比较科学的数据作为依据,孙斌栋确定使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


    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花费了四、五年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据、实地调查,逐步建立起可供研究的基础数据库,积累起可以为今后研究提供数据来源的庞大系统。


 

    研究以每万人的中小企业数量来测度城市的创业精神,一个城市的该指标越大表明这个城市的创业精神越强。

 

   “大企业通常采取垂直一体化的策略,很少依赖外部供应商,缺乏刺激独立供应商团体形成的动力,而且大企业雇佣的人数越多,选择创业的人数越少”,孙斌栋解释。


    反之,大量技术创新诞生于小企业,小企业的成长发展还会造成整个市场活跃的社会收益,产生良性“经济活力”,因此小企业被认为是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代表。


    “只有在大量小企业不断经历新生、成长、发展、失败这个过程淘洗,才能确保少数真正市场选择的企业扎根下来。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也是创业创新的基础。”


体制机制保证资源合理利用

 

    研究发现,城市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创业精神呈现显著负相关。


    能够引领技术创新的机会性创业非常缺乏,集中在低端制造业、消费服务业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大部分属于迫于生存性的创业。


    孙斌栋表示,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年轻人群创业资源相对有限,仍处于资本、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期,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创业激励问题。



    “以上海为例,虽然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但观念上认为高学历的人自行创业是能力不济的表现,人们更倾向于进入国企或外企成为雇员,以获得体制内的安全感或体面的生活,回避创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除了偏安偏稳的文化心态、引领技术创新的机会型创业激励不足之外,外资对本土创业的挤占、政府强势及国企文化的遗留等问题都是发展的短板。


    目前来看,全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在倡导积极的就业观念和自主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政府已经出台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在文化氛围和审批体制上鼓励创业,也为创业者找准创业方向、降低创业成本保驾护航;高校设置相关课程,与高新园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平台。


    孙斌栋建议,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和鼓励金融机构为创业个体或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帮助富有创业热忱、却苦无创业资金的年轻人大胆试错。



    只有提供万众创业的正面激励,多层次全方位降低创业风险,才能让更多高学历人才投身其中,增加引领技术创新的机会型创业的比例。


    尽管如此,他认为当下在“自主创新的技术创业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还远远不够。“例如,在知识产权方面不能从体制上得到保护,很容易就会被复制被‘山寨’,长远来看,这是灾难”,孙斌栋语重心长。


    在德国和美国,人口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创业精神已得到验证,孙斌栋教授团队的大样本检验也得到同样结论,相关论文已经被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接收待发表。


    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让这座城市的人口多样性领先全国。关于这一问题,孙斌栋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继续保持上海海纳百川的人口多样化优势,激发更多来沪人员的创业精神。在相应政策上,也应具有足够弹性,“关注非户籍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推进社会福利逐渐并轨,激发多元主体在创业和创新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定量分析保障科学决策

 

    “如果我们居住的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污染集中、房价飞涨和效率降低。那似乎逃离大城市无可厚非,可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向才是合理选择,通过外围新城建设,疏散过于集中的人口、交通和功能。”据他介绍,诸如巴黎、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纷纷在中心城区周围建设新城或新市镇,有效缓解了城市单中心结构带来的弊端,已经取得不俗成效。



    针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式,“职住平衡”是孙斌栋经常提到的一个高频词。他谈到,完备的次中心建设,不仅可以解决附近居民的就业,还能够分流高峰时段的通勤交通拥堵,进一步影响城市的生态开放空间,有助于提高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等。


    截至目前,孙斌栋基于不同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专报已经得到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多次批示,上海市多个部门与他接洽,表示要在即将修订的政策中采纳孙斌栋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他来说,以问题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为科学决策贡献自己的力量,是自己能够为服务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谈起今后的研究计划,孙斌栋表示正在关注城市中的微观环境对创业创新的影响。“倘若能够了解每个街区中的咖啡馆、书店等公共空间是如何对个体创新产生作用的,那么是否可以考虑推广复制这样一种理想化的生动样本”。他所指导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研究目前已完成数据收集和处理,富有价值的结论和政策启示即将形成。孙斌栋依然会继续选择定量分析的方式,他坚信,这样的研究成果更有可信度以及借鉴价值。


    孙斌栋说,全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因果识别、研究设计方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更加精准、创新地探索,为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建议,他依旧在路上。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