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 2022-12-1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12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华东师大拉开帷幕。该研讨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由于疫情原因,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荷兰、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等地的11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主持。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出席并致辞。开幕式同时开通B站直播,累计6000人次观看。

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华东师大线下会场

  中国科学院魏辅文院士、朱永官院士、欧阳志云院士,清华大学杨锐教授和北京大学吕植教授等作开幕式大会报告,分别就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中国国家公园的布局、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和兼用性、保护地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中国科学院宋微波院士、朱敏院士、汪小全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黎绍鹏教授作闭幕式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微山湖湿地的纤毛虫原生动物、地质历史时期鱼类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裸子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演化与保护、达尔文归化谜团的纬度梯度格局等方面。

  大会为期两天半,共设有14场专题讨论会,累计进行了248场报告,收录摘要近250篇,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类群的濒危物种,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大尺度、生物入侵和岛屿生物地理,以及基因组和其他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展示了科学技术成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贡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工作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本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去年在昆明举行。我国是此次会议的主席国,目前第二阶段会议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将审议通过2020年后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这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悉,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始办于1994年,每两年举办一次。作为本届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具有一支专业化、国际化、年轻化的生态学研究队伍,尤其在生物多样性分布与维持机制、岛屿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文丨田波澜、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图、来源丨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编辑丨杜玥 编审丨郭文君